前言

建成后的航拍实景图
锦江绿道(二期)亲水园提升改造建设项目,是成都锦江公园建设的重点标杆项目,也是“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更新区域的老旧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典范。最大的设计创新是以可持续运营为导向、以文旅思维展开设计;最大难点是解决场地排水与大树保留之间的矛盾。项目于2022年,荣获“公园城市荟·扮靓蓉城——最美景观”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项。


项目背景
亲水园基地北起中环路,九里堤北路高架从基地北部穿过,西、南两面临锦江,东临政通路,总面积约7.2hm2。

景观总体鸟瞰图
亲水园是北城的一处老旧公园,场地内有一处废旧的浅水戏水池,应该是亲水园名称由来的起因。

场地内原有戏水池
场地相对于周边地势低洼,几乎每年雨季都会被淹没,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利用率极低,成为被城市遗忘的角落。

从北侧高架桥下视角看亲水园原貌
场地内现有大量乔木,植物品种较为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层次感不强。基地东侧中部和南侧分别有社区服务中心和尚膳火锅店两座小型建筑掩映在林木之中。

场地内现有建筑照片
主题演绎
由于亲水园公园处于二级水源保护地,开挖水系将不被相关部门批准,“亲水”主题将难以延续。通过深入调研,追溯历史,并延续上位锦江九里公园总体规划,将亲水园定位为以蜀锦文化为底蕴的文创艺术公园。

1
蜀锦+总体布局
沿着蜀锦文明的发展脉络,梳理出蚕丛起源-丝路文明-蜀诗锦意-创新发扬四大篇章,以景观营造的手法传递弘扬蜀锦文化,让游客在景观游览中体味到文化的魅力。
取锦绣之源、锦绣之形、锦绣之艺、锦绣之色、锦绣之纹、锦绣之花、锦绣之境,融入景观场景设计中,形成特色文化体验空间。

蜀锦+总体布局分析图

亲水园建成后的航拍照片
2
蜀锦+场景体验
在三大入口节点,提取蜀锦文化相关的典型元素,打造场景化的主题体验空间。
在东北侧入口,提取蚕丝、蚕茧元素形成蚕丛之门-蚕丛乐园的主题场景。以化茧成蝶主题打造入口之门的记忆点,用金属网编织,结合感应灯光互动来表现蝴蝶的灵动。

东北侧入口蚕丛乐园效果图
蚕丛乐园以蚕茧为主要元素,巧妙利用场地北侧3m左右的地形高差,小蚕茧与大蚕茧的乐园装置错落布局于场地。将抽象与具象相结合,游玩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小朋友在蚕丛乐园的艺术氛围中玩乐,还能学习到采桑养蚕,织丝成锦的科普知识。

利用场地高差建成后的蚕丛乐园照片
中间入口以蜀锦的编织工艺为主线,形成织锦之门-濯锦剧场-中央大草坪-锦绣体验中心的中轴线。大草坪上的锦绣剧场构筑物,提取蜀锦图案纹理,进行艺术变形后形成轻盈飘逸的艺术造型,同时融合蜀锦中典型的花朵纹样,结合灯光效果,形成大草坪表演舞台效果。

蜀锦剧场构筑物建成场景照片

桑叶造型风动装置照片
东南侧主入口提炼蜀锦图案花纹形成蜀韵繁花入口。选取蜀锦纹样中芙蓉与牡丹,以新型材料透光混凝土与游人产生互动,形成沉浸式的场景体验;锦绣主园路上嵌入蜀锦五色铺装,整条园路仿若一条蜀锦飘带,结合夜间投射在地面的蜀锦图案灯光效果,形成光彩变幻的蜀锦体验。

东南侧入口概念效果图

东南侧入口建成照片
3
蜀锦+景观建筑
现状两栋小型建筑比较有保留价值。位于政通路西侧的是一座占地面积约800㎡的三角形社区中心建筑,将其改造为织彩游客中心。在保留现状柱网和三角形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巧妙分割内外空间,提供游客服务、儿童活动和亲子餐厅功能;在外立面装饰上,将著名蜀锦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像素化处理,形成若干个单元图案,将其定制成印花玻璃、蜀锦瓷砖的装饰材料,展现蜀锦传统与当代创新魅力。

蜀锦文创馆效果图

织彩游客中心建成照片对比

蜀绣体验中心屋顶花园

蜀锦体验中心建成照片
4
蜀锦+文创运营
将公园的三个建筑结合不同空间环境和定位,植入文化消费场景。锦绣体验中心内部设置了汉服体验馆、蜀锦秀场、光影展等业态内容,织彩游客中心融入雅韵儿童中心、亲子餐厅、户外茶座;锦绣文创馆以特色文创体验为核心,设计有蜀锦文创店、川蜀茶艺馆、邛窑陶瓷(展示、体验)、蜀绣体验、织锦体验,手作体验等。蜀韵矩阵以刺激的高空挑战项目与传统蜀锦国潮风格结合,打造独特的户外娱乐体验。同时在户外设置锦绣剧场及大草坪剧场,以刘禹锡的诗句《浪淘沙》为主题,创作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演艺产品——“锦绣缘”实景演艺,活化室内外空间利用。

建成后的航拍实景图

亲水园建成后的航拍照片,室内外运营一体
END
